兵团政务网 无障碍浏览

首部援疆题材电影《冰山下的来客》5月底首映

发布时间:13年05月19日 信息来源:天山网 编辑:文联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文联


  ◇刘俊佑

   40多年前,一部《冰山上的来客》让很多人记住了杨排长和阿米尔,40多年后,堪称其姊妹篇的全国首部新时期新疆本土原创援疆题材影片《冰山下的来客》同样续写着杨排长的后人杨冰和阿米尔老人之间满是温情的爱。

  

  《冰山下的来客》由中共阿克陶县委策划拍摄,乌鲁木齐千禾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周文扬执导,王伶编剧,于洋、朱戈等主演。这部影片经过半年多的准备,于20127月在美丽的帕米尔高原喀拉库勒湖开机。影片主要讲述了来自内地的援疆干部杨冰在美丽的帕米尔高原上努力帮助当地柯尔克孜族居民转变生活方式,修建水库,建设布伦新村,修建蔬菜大棚,最终使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巨大变化,圆满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的援疆任务。影片中,杨冰是杨排长的后人,负责布伦乡的搬迁工作,而和他有渊源的退伍老兵阿米尔因不忍离开“睡”在那里的战友们,始终不肯搬迁。后来,杨冰为烈士们修建了一座墓碑,以纪念这些英雄,也了却了老人心中的愿望。

  

  《冰山下的来客》以阿克陶县苏巴什村、江西新村、喀拉库勒湖、慕士塔格峰、白沙山、冰川公园、现代农业科技开发园和江西风光为拍摄场景,其反映的场景和事件,仅是19个援疆省市扎实推进援疆工作的一个缩影。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单位以及19个援疆省市从资金、项目、产业、科技、干部、教育、人才等方面对新疆进行全方位的援助,江西省则像当年老区人民支援红军一样支援阿克陶的各项事业建设,在帕米尔高原唱响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凯歌,电影《冰山下的来客》的拍摄,将成为见证援疆干部跋涉足迹的宝贵资料,该影片也将成为新时期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新疆精神”的生动教材。

  

  据了解,该片将于5月份的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期间首映。届时,《冰山下的来客》将由自治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计划在全疆19个援疆省市展映。

   

  在帕米尔高原立一座强疆丰碑

  

  ——阿克陶县县委书记金平钰谈“冰山来客”

  

  全国首部援疆题材影片《冰山下的来客》在阿克陶县境内拍摄期间,作为总策划的阿克陶县委书记金平钰一直忙前忙后,从剧本到选景,到群众演员的组织确定,到影片的音乐几乎都参与了他的意见和思考,在这部影片即将首映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金平钰,想就影片拍摄的台前幕后,看看他眼中的“冰山来客”究竟什么样。

  

  记者:阿克陶县是西部边陲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这样的条件下,阿克陶县怎么想着去拍摄电影《冰山下的来客》?

  

  金平钰:过去的阿克陶是一个非常落后、经济欠发达的传统农业县,在克州被定位成农业大县。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后,江西援建阿克陶的一批批民生项目落地开工,阿克陶县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让阿克陶县各族群众切身体会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让阿克陶县真正迈向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不知不知觉中,江西的援疆干部们已经融到了我们的生活中,他们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已经成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主角,为此,我们就想着梦通过一部电影来讴歌他们无私的付出和奉献精神,为中央这个划时代的援疆战略决策立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记者:《冰山下的来客》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在名称上仅一字之差,其中有什么渊源吗?

  

  金平钰:《冰山上的来客》与《冰山下的来客》拍摄时间相隔几十年,但两者以推动新疆历史文明进程为己任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从宏观大局立项,从微观典型着墨,而且拍摄地点都在慕士塔格峰的并山脚下,都是主旋律影片,都反映了祖国大家庭中各民族一家亲的主题,有一种奉献精神上的互映、延续和传承,更有精神层面的接力与弘扬。比如,《冰山上的来客》中扬排长未完成的事业,由其后人杨冰在援疆大背景中去完成。不仅是杨冰,故事主人公和《冰山上的来客》故事原型人物都有联系,在承上启下的同时,极大地增加了对电影《冰山下的来客》主题定位的认同感。这种人物关系的安排,是遗愿与意志的对接与延伸,是历史推动力的传承与弘扬。

  

  记者:请介绍一下两部影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金平钰: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初,导演以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相结合的细腻手法,热情沤歌了军民鱼水之情,唱响了民族团结之歌,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旋律,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比如,至今印象深刻一点的那句经典台词“阿米尔,冲!”,还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浓郁的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至今人们都在传唱。而影片《冰山下的来客》则以“书写援疆情怀,铸就强疆丰碑”为主题,以援疆干部感人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表现手法,集中再现了革命后代、援疆干部舍小家、顾大家,践行援疆使命的点点滴滴,主要反映的是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一轮援疆战略实施中,祖国大家庭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诗篇,这部影片通过崭新的视角,让人们重温和再次牢记新时期这个更加充满激情的岁月。

  

  记者:您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长期在南疆工作,作为一个见证者、亲历者和实践者,你怎么看待阿克陶县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否在影片《冰山下的来客》里有所呈现?

  

  金平钰:阿克陶县是个农业县,农业种植面积占全州的三分之二,是克州的粮仓,是给克州人民保证温饱提供农业产品的一个县。2006年,我来阿克陶县工作的时候,阿克陶县三产的比重是农业占到了54%,工业占到17%,三产占到29%。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后,这个比值关系正在逐步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二产已经占主导地位,达到了42%。这些都来自于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的举全国之力支援新疆这个重大决策,来自于国家和江西人民给予阿克陶县的大力支持和援助。这些数字变化、这些跟老百姓民生戚戚相关的实事让阿克陶县21万各族群众由衷赞叹,他们从心底感谢中央的英明决策,感谢援疆省区的无私支持,感谢援疆干部的辛勤付出。影片《冰山下的来客》里漂亮的安居富民房、正在修建的布仑口—公格尔电站以及老百姓载歌载舞的场景就很真实地呈现了出来,那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后,一个真实的阿克陶县。

  

  记者:影片《冰山上的来客》着重反映了塔吉克族的生活风情等,而《冰山下的来客》有哪些看点值得观众期待?

  

  金平钰:国内很多影视剧都多多少少地表现或者反映过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但很少呈现柯尔克孜族这个民族的,影片《冰山下的来客》则通过细腻的援疆故事、通过场景、对话等方式多角度地展示了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勤劳、善良和美丽,同时以电影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柯尔克孜族人民史诗般壮美的《玛纳斯》和《约隆歌》,展示了柯尔克孜族人民不朽的智慧。

  

  《冰山下的来客》还唯美地展示了帕米尔高原慕士塔格峰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展示了冰山脚下喀拉库勒湖、白沙山、冰川公园的神奇与壮美,展示了冰山下各族群众亲如一家的情亲和友情。从音乐上来讲,影片《冰山下的来客》重点突出了柯尔克孜族民族音乐热情奔放、生动、细腻、优美的元素。另外一点,在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当年的杨排长作为那一时代解放军戍边的典型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而在影片《冰山下的来客》中,以杨排长后人杨冰为典型的援疆干部同样谱写了一曲曲催人泪下的时代凯歌。同时,通过爷爷阿米尔这个人物在布伦乡搬迁过程中细腻的内心变化,交代了杨排长和其战友的去向。而孙女百灵柯孜和爷爷、父母的对话及她从内高班上学回到家乡的所见所闻又反映了家乡环境的巨变,反映了家乡人民精神和思想文化上的巨变,应该说,这部影片集纪实性和艺术性为一体,视角新颖,画面唯美,故事跌宕、情节感人。

  

  ■戏里戏外(花絮)

  

  电影《冰山下的来客》从多次修改剧本,到拍摄现场,到后期制作,到现在画上圆满的句号,作为出品方的乌鲁木齐千禾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方铭都全程参与其中。《冰山下的来客》在一个月左右的拍摄周期里,方铭和演员及剧组人员每天都要8点多出发,在海拔近4000的帕米尔高原工作至少12个小时,这让很多人都深感疲惫,时常还出现高原反应,但为了拍好这部电影,剧组的每一个人都无怨无悔。

  

  让方铭印象深刻的是,在拍“移坟”那场戏时,剧组专门请来了三个70多岁的退伍老兵,都是群众演员,当时还担心他们可能不适应,想着可能要拍个三五天,没想到,他们都被身边的很多援疆事迹所感动,被剧情感动,拍戏时,这些群众演员都很入戏,很有感染力,拍了一次竟然就迎来一片掌声。

  

  方铭说,饰演男一号杨冰的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于洋也很出色,他没有名演员的架子,拍戏非常认真。拍摄电影《冰山下的来客》之前,于洋几乎没来过新疆的高原,更没有体验过这种高原反应,但他从北京来到拍摄现场时,坚持要感受一下援疆干部是怎样在冰山下坚守工作的。当他把受伤的阿米尔老人从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上背下山后,因体力不支,一下子晕倒在地,这个场景被真实地拍到了影片中,非常感人。

  

  据方铭介绍,感人的“拥抱”场景在影片《冰山下的来客》中至少有两次,一次是拍摄杨冰和阿米尔老人第一次见面的场景。当时,因为杨冰皮肤白,导演就安排他在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上暴晒,整整两天多时间,就是晒太阳,光这么暴晒,也感动了当地的很多群众,他们不断地从毡房拿来奶茶和食品,生怕杨冰出现意外,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做法感动了杨冰,也感动了剧组人员,因此,在拍摄他们拥抱的场景时,非常真挚,就跟久违的老朋友见面一样。另外一个场景是拍摄杨冰和妻子在冰山上“偶遇”的那场戏。杨冰的妻子丁一竹是内地一位非常优秀的眼科医生,但因为和杨冰长期分居两地,一直没机会要孩子,为了圆这个梦想,她瞒着杨冰毅然报名参加了援疆医疗队。美丽的喀拉库勒湖和巍峨的慕士塔格峰前,久别的夫妻俩相遇了。杨冰在一片‘阿米尔,冲;杨冰,冲!’的助威声中,将自己的妻子紧紧地拥抱在怀里……方铭说,这个拥抱持续的时间比较长,里面有很多复杂的情感,他们两个演员都很入戏,真实地再现了援疆干部远离家人又重逢的情感世界。

  

  ■记者感言

  

  真实源于真情

  

  在电影《冰山下的来客》首映之前,我先看了这部影片的光碟。画面上不仅呈现了帕米尔高原及周边的壮美景观,更透露着一种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的大爱情结,这种爱无声无息,却让人感动,让人震撼。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很多人通过电影《冰山上的来客》认识新疆,了解新疆,来到新疆,并为建设新疆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时隔40多年后,与之遥相呼应的影片《冰山下的来客》同样呈现了大美新疆的情与爱。

  

  为进一步加快新疆的发展步伐,党中央连续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尤其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担负对口援疆任务的省区迅速到位并及时展开工作,天山南北尽显援疆者的身影,全疆各地随处可见援疆带来的变化,怎样来反映新疆之新,新疆之变呢?电影《冰山下的来客》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载体。

  

  作为我国第一部弘扬新时期援疆精神的主题电影,《冰山下的来客》既延续了《冰山上的来客》戍边、强疆的精神线索,又通过杨排长后人援疆干部杨冰和退伍老兵阿米尔自然真挚的情感交流,抒发了帕米尔高原各族人民对援疆大业的感激之情,展示出新世纪帕米尔冰山脚下各民族团结奋进、富民强疆的理想生活,应该说,这部电影承载着新疆各族群众的强疆梦想。

  

  阿克陶县成立近60年来,经济社会以及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当地各族群众的努力付出,更有中央及各级政府的厚爱与支持,有援疆干部无私的奉献,所有这些变化都浓缩在了一种情感里面,这种情感源于内心,真实持久。他们第一次通过电影语言,将朴实无华的援疆之情和古朴原生态的高原民俗风情呈现给观众,其所产生的“磁场效应”必将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