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政务网 无障碍浏览

巍巍昆仑悠悠情

发布时间:16年08月11日 信息来源:文联 编辑:兵团文联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兵团文联

3

退休教师达芳回到曾经任教的一牧场中心小学,被学生们团团围住,大家纷纷向她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资料片)。 一鸣 摄

人,是这样聚到一起的

昆仑出美玉。河谷间大大小小的不起眼的石头,落到懂行人眼里,剥开表面一层石皮,里面便是温润的美玉。就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一牧场人,山一样厚重内敛,外表看起来普普通通,没什么不寻常,却都有着一颗美玉般的心;更可贵的是,他们心底有一种信念——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他们在用自己的生命去践行。

行走在昆仑山的高山深谷间,我常常忍不住想,脚下这片深情的土地,是如何聚集起这样一群人的?换句话说,这个集体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在一牧场,老八路王山堪称一个传奇。

1949年冬,王山喊着“不怕一切牺牲,不怕一切困难,奋勇前进,把五星红旗插上帕米尔高原”的口号,随部队一路向西挺进,又在“解放新疆、建设新疆”的歌声中从北到南,解放了最南边的和田古城。1950年秋,为恢复和发展地方经济,王山和南疆军区后勤部的名战士被分到位于策勒县南的昆仑前进牧场(一牧场的前身),为部队建立后勤基地。到位后,王山就地吸收了一批思想品质好、政治觉悟高的维吾尔族牧民,确保了部队肉食品的供应。

1954年,场领导安排王山到距离场部公里的水磨坊负责磨面,保障全场的粮食供应。为了不辜负领导的信任,王山保证:只要我在,水磨永不停转。

就为这一句承诺,王山在水磨坊工作了将近30年,直到离休。其间,王山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去更轻松舒适的岗位工作,可他没走,他不但把自己融进了一牧场这个英雄的集体,也融进了这片天高地阔的热土。

蔡武基如今是一牧场党委常委、副场长,1999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的他,怀揣着支援边疆建设的梦想来到一牧场二连,任畜牧兽医技术员。

蔡武基到二连时,连队正被每年3月接产护羔季节由于羊羔腹泻而引起大量死亡的问题困扰着,当得知连队每年因腹泻而死的羊羔达1500余只时,蔡武基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没有试验仪器,无法进行准确化验,他就深入群众家,对孕羊管理 、生产过程、羊圈消毒等每一个环节进行认真研究,并对病羔进行编号,制订治疗方案。

经过大量细致的工作,他终于拿出一整套预防措施,并在全连进行推广。从此,二连再没有出现羊羔因腹泻而大量死亡的现象,大幅降低了群众的损失。蔡武基也因此受到群众的欢迎。

1984年出生于江苏的符兵是一牧场2007年从内地引进的大学毕业生。从小,符兵心里便藏着一个军旅梦,为了圆这个梦,他阴差阳错地走进了一牧场这个并非部队的集体,并很快就被兵团人屯垦戍边的伟大使命感染,被老军垦的奉献精神打动,留了下来。

刚来时,符兵从事的是牧场电视站的电视信号维修工作。“我要向老军垦学习,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干好。”他这样告诫自己。从此,不论严寒酷暑,只要有人打电话要求维修,他就会扛上梯子第一时间赶去。夏天还好,顶多也就是多出几身汗;冬天,哪怕寒风刺骨雪花飞舞,他从不拖延。他的认真负责打动了一牧场的群众,当地维吾尔族群众都称呼他为“电视医生”。

……

他们,只是一牧场这个大集体中的一员,而他们之所以能走到一起,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有着一种信念。

万山之祖,莽莽昆仑。

在这座气候多变的大山里,一天,便有可能经历一个四季的轮回。

在这座堪称精神高地的大山,一天,便可以接受好几次心灵的洗礼。你会不断感叹:与山为伍、与山相伴,一牧场的各族群众,活得真的很辛苦、很不容易。更可贵的是,他们身上有着一种根植于血脉之中的信念,那就是兵团精神,那就是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对边疆的无限热爱。

就是这种信念,让一牧场各族群众手挽手、肩并肩,成为一个坚强的集体。

回望昆仑,高山之巅,蓝天白云之下,有雄鹰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