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政务网 无障碍浏览

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

发布时间:18年08月15日 信息来源:文联 编辑:兵团文联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刘哲

8月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揭晓,兵团作家丰收的文学作品《西长城》获报告文学奖,成为兵团首个获得鲁迅文学奖作品。8月14日,胡杨网记者赶往石河子,来到丰收家中。他暂时放下忙于创作的新书写作,与记者分享了《西长城》创作背后的故事。

记者:丰收老师,您将这本书取名为《西长城》,有什么寓意呢?

丰收:我认为屯垦戍边它本身就是一座可移动的长城,这座长城是用兵团人的青春、生命、血脉铸就的。数百万兵团人一直坚守在西部边疆,守卫祖国,就是为了国家、民族的最高利益。

记者:您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呢?

丰收:兵团地处边陲,兵团人的生活和使命往往不被人所了解。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有大功必有大名”。兵团数百万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默默无闻,我想把他们做的事、他们的精神展现给更多的人。

记者:您觉得兵团人最大的功劳是什么呢?

丰收:固疆守土。因为兵团人的存在,这里一寸土地都没有丢失,这里的经济得到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呢?

丰收:一开始我也不知道,不太关注这些事情,他们给我发短信我才知道。

记者:您能谈一下获奖感受吗?

丰收:感觉我们这群人的创造、生活和坚守,终于被更多的人认识和认可了,我们的存在终于有人关注到了。同时也是为其他作家开了一个头,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记者:这本书的序是以沙海老兵刘来宝参加沙海老兵节的故事开始的,您为什么选择他来作为开篇呢?

丰收:因为我对那面的生活很熟悉,我对兵团所有的生活都很熟悉,写出来现场感很强。这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我得先让读者进入一种场景。

记者:您觉得兵团人身上有什么特质呢?

丰收:应该说是新疆人身上都有这种特质——直爽豪情。因为新疆这个地方,从自然到人文,与关内有很大的区别,新疆高山高水,高天阔地,对人的性格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到兵团人呢,在创作时,我采访过很多兵团人,他们真正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诚恳、敬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不计回报。

记者:这本书记载了兵团60年的历史,这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在创作这本书时,您具体做了哪些工作?您觉得累吗?

丰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积累是最重要的。兵团的每个团场连队,我基本跑了一遍,和每个群体的人都接触过,翻阅各个史料和新闻报道,尽可能的去靠近事件本身。在长期的学习积累和生活中,我不断观察、不断捕捉,很多东西都烂熟于心,渐渐呈现出来,这就是我的创作过程。要说累,孤灯清影,伏案埋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要说不累也不累,作为一个创作者,我在不断选择,用最好的表现方式,把兵团人守卫祖国边防的情怀记录下来,通过《西长城》展现出来。能够记录历史,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功夫到了哪一步了,你就能达到哪一步。

记者:在创作这本书时,您秉承什么原则吗?

丰收:这是报告类文学,我必须尊重史实,做到客观。同时,作为一个作家,要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所以我在这本书里,加重了对小人物命运变化的描写,小人物大情怀,以小见大,展现兵团发展进程。

记者:您可以谈谈在兵团工作生活的经历吗?这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帮助吗?

丰收:我的父母都是军人,我出生在从军路上。在我一个月大的时候,就被父母抱着来到了新疆,之后在兵团成长起来。工作以后,我当过拖拉机手、技术员、记者、编辑等工作。不管干什么,我一直喜欢写作,坚持写作。在生活的磨练下,我对兵团理解更深,爱得更深,作品一步步走向成熟。

记者:未来,您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吗?

丰收:虽然现在退休了,但作为一个作家,没有退休的说法。一闲下来,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就跳出很多故事来,万马奔腾。我现在正在创作新书《棉的中国传奇》(暂定),讲述的是中国棉花的前世今生,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棉花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