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政务网 无障碍浏览

此心安处是读书

发布时间:19年01月11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兵团文联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

活了半个世纪,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挺好的。

我读书没有什么目的,就是喜欢。

前两天在伊宁市军垦路上转悠,看见四师第一中学附近有家书店,顺便进去瞧了瞧,几乎全是教辅书,不由得为今天的学生感到悲哀。

我也做过十来年的中学语文教师,深知如今的应试教育弊端多多。这些年,在单位接触了不少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这个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那个是学对外汉语的,一聊天,整个一个“文盲”,没有看过《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的比比皆是,安排他(她)写点东西,连通知都起草不好,更不用说学理工科的了。平时不读书不看报,只会整天趴在电脑上玩网游。看到这一切,不能不慨叹我们教育的失败。

在我看来,成功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要使每个人养成读书的习惯。我所说的读书,绝非是功利性的,被逼着去读教材、读教辅。读书应是一项自觉的行动,非功利性的,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的,与内涵气质品质密切相关,融为一体。

读书不能急功近利,是务虚的,是踱方步,是仰望天空,看起来确实没什么用,然而无用方为大用,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其实是靠读书推动的。

书读多了,自然会独立思考,自然会产生思想这种人世间最宝贵、最有分量的东西,自然会“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读书、知识少之人当然好管理,然而社会总是在前进,人人爱读书是发展的总趋势。

读书和学习有关联,但又有不同。学生读教材是学习,读教辅是学习,这当然是需要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是功利性的,是当作敲门砖的,门一旦敲开了或是敲不开,砖就失去了意义。除了作纪念,有几个孩子中学、大学毕业后会保存那些教材、教辅书、高考复习资料呢?大都是顺手扔了或是卖给收废书的小商贩了。在我周围,不读书的高中毕业生、大学毕业生比比皆是,如今的“进步”似乎不需要读书,另有一套潜规则在发挥作用。

读书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是一种习惯,读书是一种人生哲学。既然选择了读书,就要清心寡欲,甘于寂寞,注重自己的内心修炼。读书是需要时间的,手不释卷,就得“马上,厕上,枕上”,随时随地读书。

鲁迅先生读书前要洗手,我们不一定要像他那么虔诚,但也要爱惜书,像爱惜自己的每一个器官。林语堂先生喜欢躺着读书,毛泽东同志也有这样的习惯。只要读,用哪种姿势都行,用什么方式都行,在哪里读书都行。苏东坡先生诗云:“此心安处是吾乡”,只要“心安”,哪里都是“吾乡”,哪里都可以读书。在我看来,进修,出差,旅行,在班车上,在火车上,在飞机上,在旅店里,也就是换个地方读书罢了。有回出差乘坐大巴从伊宁市去乌鲁木齐市,在果子沟被泥石流堵了四个多小时,其他乘客焦躁不安,我却安之若素,把张鸣先生的一本随笔集读了一半。在哪里都是读书,在哪里都是生活。

儿子去年寒假回家,静心读完了王安忆的《长恨歌》,每天都兴致勃勃地与我交流,这种感觉真好!多么希望我们的孩子能自由地去读书,像林语堂先生说的,上四年大学就是上四年图书馆,就是自由自在读四年自己真心喜欢读的书。多么希望书店品种不再是那么单一,那么功利,而是百花齐放,琳琅满目,生机盎然,孩子们微笑进来,开心离去,成为健全人格之所在,真正希望之所在。书店就是一个超市,随意阅读,随意选购,随心所欲。鲁迅先生不给青年开书单,他相信每位青年的鉴别力。读书欲如同食欲,与生俱来,无需刻意培养。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营养就行,每个人都会在读书中成长,在成长中读书。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自由,是灵魂飞扬。化用苏东坡先生的名句,此心安处是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