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政务网 无障碍浏览

难忘我的哈萨克族亲戚

发布时间:19年08月30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兵团文联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李孟荣

1978年,我参军后,爱人带着3岁的女儿和刚满5个月的儿子随军来到新疆。当时,我在新疆军区陆军某师政治部秘书科当秘书。爱人由于路途劳顿、身体单薄,奶水严重不足,儿子吃不饱,瘦弱极了,一张小脸只有大人的拳头那么大,谁看了都心疼。当时奶粉供应紧张,常常买不上,儿子断了顿,我和爱人为此一筹莫展,心里着急却又想不出办法。

了解我家的情况后,同事介绍我认识了一家哈萨克族老乡,家在师部驻地后面的则克台面粉厂附近。老乡家里养着几头奶牛,我和老乡商议,每天去取牛奶,每月付款6元。从此,儿子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于是,我每天起个大早,背着军用水壶,步行两公里去老乡家取牛奶,把牛奶取回后还耽误不了机关出早操。当时的物资供应极为紧张,没有那么多儿童饮品可供选择,我们把牛奶烧开,兑上一点从服务社买来的瓶装橘子汁,儿子喝得津津有味,常常是一口气下去,奶瓶便见了底。喝上了新鲜牛奶的儿子就像吹气泡一样,不到两个月,小脸就胖了一圈,成了人见人爱的小胖墩。

给儿子供应牛奶的哈萨克族老乡家里只有母子两人,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永远笑眯眯的哈萨克族小伙子,名叫别可西,当时20多岁,个子高高的,几乎每次见到他,他都是骑在马上,赶着羊群,一脸灿烂的笑容。儿子每天一水壶鲜牛奶的待遇持续了整整两年,两年中,冬天牛奶量少的时候,别可西会给儿子提前留够所需要的量。有时候碰上刮风、下雨、飘雪等恶劣天气,我去不了,别可西就骑着马把牛奶送到营房门口。起初,我们按月支付酬金,到后来,两家你来我往,成了亲戚,他们母子说啥也不肯收钱了。夏天时,别可西的母亲会用简单的汉语加上手势比画,让我们带上孩子去她家做客,把我儿子抱在怀里端详半天,对着孩子亲昵地说些我们听不懂的哈萨克语。

后来,我的工作有了变动,离开师部,移居尼勒克,和亲戚就中断了联系。再后来,我去师里开会期间,专门去亲戚的住所找过两次,他们的邻居告诉我,这家人早已搬家,自此,便彻底失去了联系。

40年过去了,儿子都已为人父,现在还常常记起那段令人难忘的日子。岁月如梭,想来别可西已过花甲之年,可他们母子的音容笑貌一直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