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文化如何更好“走出去”
张瑜莹
唯有打造精品,才能立得住走得远;也唯有打造精品,才能让民众真正体会到兵团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让兵团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
兵团文化要更好地“走出去”,除了打造精品内容,还要注重文化创意营销和文化消费,只有架起文化与市场、创意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兵团文化产品才能产生真正的竞争力。
5月16日,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会展中心盛大开幕。走进兵团展区,亮眼的“兵团红”引人注目。167类具有浓厚兵团元素的文创旅游产品集中亮相,各师市、文化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意设计、文学新闻影视出版、文化旅游等领域发展成果宣传推介引人注目。“在我眼里,遥远的兵团神奇又神秘。在文博会上看到兵团丰富的文旅产品,令我眼界大开,让我对兵团更增添了敬重与向往!”来自广州唯美文化传播公司的叶至健说。
“兵团红”为何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赞叹?原因在于每一件文创产品中都蕴含着兵团文化独特的气质与风骨,具有撼人心魄、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有位学者曾经说过:“当我们在谈论文化‘走出去’的时候,必须要更加聚焦,更加清楚自身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在60多年的屯垦戍边历程中,兵团文化自觉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军旅文化,融合五湖四海的地域文化,吸收借鉴新疆各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文化精华,形成了以兵团精神为内核的特有精神品质。近年来,随着兵团内在实力的提升、文化品牌的打造、开放程度的加大,兵团文化的辐射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去年,兵团作家丰收的报告文学《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子》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兵团杂技团杂技剧《楼兰寻梦》、兵团歌舞剧团大型原创舞剧《戈壁青春》等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剧目成功上演;根据兵团著名作家韩天航的小说《母亲和我们》创作的豫剧《戈壁母亲》入选了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并将角逐第十七届“文华大奖”……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的推出,不仅为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注入了独特的“兵团元素”,也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新形势下,兵团文化要不断增强独特魅力和吸引力,就要挖掘先进文化内涵,塑造现代文化品格,打造兵团文化特色,展示现代文明风采,成为先进文化建设高地。
练好“内功”出精品。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既能温润心灵,又能启迪心智。曹雪芹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柳青在皇甫村蹲点14年,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才创作出鸿篇巨制《创业史》……古往今来,不论是文艺巨制还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内在充实的显现。这也启示我们,唯有打造精品,才能立得住走得远;也唯有打造精品,才能让民众真正体会到兵团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让兵团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
不过,话又说回来,“酒香也怕巷子深”。兵团文化要更好地“走出去”,除了打造精品内容,还要注重文化创意营销和文化消费,只有架起文化与市场、创意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兵团文化产品才能产生真正的竞争力。在此届文博会上,来自“军垦第一城”石河子的 “军垦娃娃”系列文创产品以其“萌萌”的形象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观看,也吸引了深圳市一些文化产业公司负责人洽谈合作。“军垦娃娃”的实践证明,创造具有兵团特色的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同时结合时尚流行文化元素,创造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不仅能够丰富兵团精神和军垦文化,也能赋予兵团文化更鲜活的生命力。
当然,也要看到,推动兵团文化“走出去”,虽然优势明显,劣势也不少。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构建文化交往交流的平台机制,善于向经典学习、向传统学习、向一切先进文化学习,见贤思齐,兵团文化才能够永葆青春,赢得更多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