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政务网 无障碍浏览

远方响起嘹亮歌声

发布时间:20年05月07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兵团文联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车玉全

刘伦生于1917年,河北涿鹿人,12岁时参加地方组织的自卫军,负责站岗放哨。

1940年年初,刘伦不堪忍受日军对中国老百姓的欺凌,在家乡参加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刘伦随部队转战华北,挺进太行山,参加了数次对日作战,屡建奇功。

1944年年初,刘伦被任命为侦察连机枪班班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随部队来到延安,成为三五九旅的一名战士,随军参加大生产运动,创造了南泥湾处处赛江南的奇迹。

刘伦在战斗中是条硬汉,在大生产运动中是条好汉。他干活不怕脏、不怕累,专挑重活干。刘伦说:“在那个年代,想法很简单,只要能改善生活条件,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罪,都值!”

刚开始参加劳动,刘伦感到不适应,手上磨出了血泡,虎口被震裂,轻轻一动,伤口就向外渗血。脚底板也磨出了血泡,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战士们笑他是“铁拐李”。刘伦却摆出一副不服输的样子,一分钟也不愿意休息。

晚上,战士用针将刘伦脚上的血泡刺破,挑血泡时战士们会说唱打油诗:

“南泥湾好风光,红红的太阳照山岗,革命战士不叫苦,扛起镢头去开荒。”

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日夜都有动人的景象。黎明时分,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成群结队的战士,已荷锄扛撅上山了。登高一望,到处是挥汗如雨的垦荒者。

山坡上,沟道里,撅锄飞舞,歌声、笑声、口号声、加油声此起彼伏,传遍山谷。他们没有一个人喊累,在嘹亮的歌声、号子声中坚持劳动。傍晚,战士们映着五彩的晚霞,唱着欢快的《信天游》收工 :

“金盆湾好地方,满山是牛羊,丰衣足食过得好也,练好武艺保中央……”

夜晚,沸腾的群山安静下来,窑洞的油灯亮了。在昏暗的豆油灯下,战士们讨论如何改进生产工具。用双手自伐木料、自制筐担、自拧绳索、自打铁器。“白天生产劳动,晚上研制农具”几乎成了常规。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的喜讯传遍全国,刘伦和战友们激动地欢呼雀跃起来。战士们敲起了锣鼓,扭起了秧歌,唱起了脍炙人口的歌曲《南泥湾》: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呀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伦在西北野战军教导旅二团三连二班任班长,部队一边担任保卫延安的警戒任务,一边搞生产。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部队进行整编,教导旅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一兵团六军十六师,教导旅二团改为四十七团。1953年7月,进疆部队转为生产部队。四十七团历经多次更名,1963年,定名为十三师红星二场沿用至今。刘伦在农业连队任连长,1979年10月离休,离休后一直在红星二场居住。

生命不息,劳作不止。现今,刘伦已经103岁,仍坚持到2亩见方的园子里劳作。刘伦时常教育子女:“劳动光荣的传统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