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新疆我去的地方不多,但五师双河市我还是很熟悉。按照国家对口援疆政策,湖北省对口援助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孝感市对口援助五师九○团。2017年,我有幸成为孝感市第七批援疆干部,在九○团工作了一年。双河市是五师师部驻地,建在八十九团,那时还在兴建中。
说起双河市的美食,我觉得最好的还是羊肉。当地艾比湖边或天山脚下生长的山羊,肉质鲜嫩,肥而不腻,口感极佳。当地人就地取材,制作简易,真材实料,以诚待客。羊肉或黄焖,或清炖,或烧烤,色味俱佳,让客人大快朵颐,齿颊留香,好不开心。至于双河市附近的美景,要数艾比湖、赛里木湖了,还有阿拉山口的边界风光。艾比湖边的芦苇粗大挺拔,连接云天;赛里木湖幽深湛蓝,朝云暮雨,是大西洋最后的眼泪;阿拉山口风沙无际,隔岸可以看到哈萨克斯坦。
双河市的名字源于唐代在西域的博乐一带建立的双河都督府,取自精河与博尔塔拉河两条河流。双河市是五师开发和建设新疆的屯垦戍边建功立业之地,是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城镇。
双河,是五师从北疆沙漠中垦荒建设起来的城市,五师人和其他兵团人一样,自进疆开始,就扎根边疆热土,精心耕耘,不畏艰辛,只求奉献,经历了二代、三代,乃至四代、五代,为新疆和国家的和平稳定繁荣立下了不朽功勋,是共和国最值得敬重的人们。
双河的美食,以中国北方菜食为主,胡辣汤、大葱伴白面馒头、拌面、大盘鸡,这些北方菜食对于到此的南方人来说,无论是用料还是做工,都产生不了多大兴趣。双河人,无论是在团场劳作之后,或是从边界守卫归来,每天吃的就是这些美食,他们的收入都不是很高,但是他们吃得是那么的坦然和自豪!
其实,任何美食美景都是以国家富强人民安定为前提。旧中国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根本谈不上美食美景。今天,中国强大了,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到处都有美食和美景。
说起双河人眼中的风景,有一件事我记忆犹新。团场有位姓吴的司机,平时工作细心又认真,得到许多人的认可。一次,我们去师部出差,到了博乐,我们去办事了,他却到市里买了许多自行车的零部件。回程中,我问他,有轿车还用得上自行车吗?他说,父亲退休后喜欢骑自行车到团场附近看风景,现在腿脚不灵便了,他们家就用自行车改装了一个轮椅。每天傍晚下班后,家人都会推着轮椅让老人到团场周围转转。他的父亲是河北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后来转业到九○团工作,一直到退休。九○团原先是一片荒漠,是他父亲那一代兵团人,通过艰苦的劳动开垦出来的。如今的团场排灌系统纵横交错,一方方条田郁郁葱葱,一排排挺拔的白杨树防风固沙生机盎然。老人自进疆后,再也没有出过疆,把一生的心血都用在团场建设上。在他眼中,团场的日新月异就是世间最美好的风景。
双河市所处的塔斯尔海垦区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艾比湖边,依托天山和阿拉套山,守卫着祖国西北国门。那里,长年风沙干旱,环境恶劣。经过长期经营,兵团已建成了欣欣向荣的师市,职工以种植棉花为主,兼种葡萄、西瓜、向日葵等经济作物,都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
我们援疆干部住在九○团学校里,学校书记是一位个子不高,戴着一副深度眼镜,和蔼可亲的即将退休的老者。有次周末和我们聚会,酒过三巡,他滔滔不绝地讲新疆、讲兵团、讲往事,其爱国守边情怀,让听者心情振奋,热血沸腾。最后,他说自己退休后,一定会专注写一本书,书名叫作《匹夫》。他告诉我们,他的祖辈是陕西人,父亲年幼时来到西北逃荒,后来是共产党救了父亲,他留在新疆,扎根兵团,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生活,现在已是四世同堂。他的父亲从没有回过老家,到他这一代,已经不知道老家的具体位置了。新疆是他离不开的家。建设好新疆,守卫好新疆是他们家世代相传的最重要的职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九○团学校老书记执教40余年,现在应该光荣退休了。他的书不知写成没有,但我认为他的书名《匹夫》还是挺有意义的,他在书中一定会写出他们家几代人在党的领导下,紧随兵团,仗剑扶犁,守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艰苦历程。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兵团人在国与家的关系上处理得非常好。正是他们人人尽到了匹夫之责,才有了我们国家兴,民族兴。正是我们国家有了千千万万个匹夫担责,才有了我们今天国人的坚定自信。
真所谓:生在中国,何其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