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政务网 无障碍浏览

家在安集海

发布时间:23年02月28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兵团文联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张继

在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有个叫安集海的地方。安集海,蒙古语的意思是采药的地方,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碎叶道的咽喉,并一直为军事重地。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就在此设置了庭州军事要塞清海镇,是沙湾县历史悠久的古驿站之一。

我的家在安集海垦区一个被称作“新安”的团场(八师一四二团),“新安”意思是新的安集海,也就是团场所在地。

记得小时候,每到秋天,我跟着母亲在棉田里采摘棉花。地里的棉花绽开了,像飘落下的一朵朵白云。湛蓝的天空下,一条条黄叶飘飘的林带,仿佛给白莹莹的棉花地镶上金黄的边框,如一幅美丽的图画铺排在田野里。我和母亲弯着腰从棉枝上摘下朵朵白绒绒的棉花,塞进腰间的花兜里,头顶的骄阳释放着热量,汗水打湿了衣衫,丰收的喜悦挂在我们脸上。土地是诚实可靠的,付出艰辛的劳动,便能收到丰硕回报。

树荫匝地的土路上,父亲开着拖拉机“突突突”地驶来,夕阳拉长的影子匍匐在落满黄叶的路上,团场最美的黄昏来了。放眼望去,银色的棉海被涂上一层红彤彤的霞光,我们仿佛身处红色的云海中。母亲像身披红衣,从云端飘下的仙女,衣袖飘飘、红光扑面。父亲把拖拉机停在地头开始装棉花,他双手握叉,叉起洁白的棉花,像挑起白色的云朵。他开心地笑了,和夕阳一起红了脸。

父亲停下手中的叉子,深有感触地说:“每当看到这丰收景象,我就不由想起30年前开发安集海这片荒原的情景。那时这里到处沟壑纵横、荒草遍野,我们这群来自全国各地的支边青年,被编成了几路开垦大军,在第一任老政委的带领下,徒步向着安集海腹地挺进。当我们走到一片荒草萋萋的河沟边时,连长说,就是这里!他把写着我们连队名字的木牌插在地上,便开始进行简单的分工:一排、二排去周围打荒,三排留下来挖地窝子、盖草棚子。他一挥手,命令大家分头行动。我们就在那里开垦土地。当年撒下了麦种,第二年小麦就获得了大丰收。师里从各处抽调来了一批水利建设人员开始修建水库、引水渠,把天山雪水引到安集海垦区灌溉农田。当时焚烧荒草的火光,照亮了安集海繁星闪烁的夜空,团场人嘹亮的歌声,赶走了安集海的荒凉,我们用激情和汗水抒写了把这片荒原变绿洲的豪迈诗篇……”父亲自豪地娓娓道来。

岁月悠悠,转眼30年过去了,一批批军垦前辈为安集海垦区的建设,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他们中许多人已长眠在了安集海南面国道边的土山包上。那一片片的坟茔,占据了几公里长的山坡。一个个墓碑都面向北方,这样他们可以居高临下,遥望安集海这片热土,父亲的墓碑也在其中,像当年他们列队向着荒原进军一样。

让父亲感到欣慰的是,我已接过他那把粗糙的镐把,继续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踏着他的足迹,在连队的大田里辛勤耕耘。现在我已过了不惑之年,而安集海垦区也越变越美了。

如今,来到安集海垦区的团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阔的柏油路。路边的白杨树郁郁葱葱、挺拔秀丽,像一排排列队整齐的士兵。水渠里,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林带间绿草茵茵,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小憩片刻。

走在宽阔的迎宾路上,路北面是一幢幢白墙红顶的楼房。路南面,一个集休闲、运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广场展现在眼前。园林里,树林环抱小径幽静、绿地花园错落有致、亭台楼榭布局精巧。广场中央的音乐喷泉,水流随音乐的旋律喷射出道道水柱,左右摇摆,像窈窕少女扭动腰身跳起舞蹈。路对面的文化小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名为《自强不息》的雕塑,昭示着团场人“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漫步东西贯通的中心街,两边的商业店铺一个挨着一个,店铺上方的霓虹灯招牌让人眼花缭乱。

走进街边的住宅小区,只见楼房林立、地砖铺路、绿树成荫。社区服务中心设施完备,老年活动室、舞厅、书屋、卫生所、会议室应有尽有。老人们在这里学习知识、休闲娱乐、锻炼身体。

来到新安公园,人工湖上清波荡漾,岸柳依依。小舞台上,团场百日文化艺术节的节目正热闹上演。没有什么名角大腕,都是土生土长的团场人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台上演员精彩的表演,逗得台下观众笑声不断。瞧!那个穿着旗袍走秀的,气质高雅婉约;那个演小品的,表情幽默滑稽。台下不时传来人们的叫好声。高高的假山上,古色古香的小亭里,两位老者静静地对弈,全然不顾耳边热闹的喧嚣声。远处,柳树上布满的彩灯像天上的流星雨,把一个温馨的团场之夜渲染到了极致。

我望着这一切,怎么也不相信这里就是父亲曾说的那个荒凉之地。团场人用了70多年时间创造出了人间奇迹,把荒芜的安集海变成了绿色的希望之海。

家住安集海垦区,每每看到它日新月异的变化,总是让我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