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政务网 无障碍浏览

两代人的援疆路

发布时间:23年04月26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兵团文联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张岩

援疆,对我而言有着极其特殊的重要意义。因为,我的父亲也曾经是一名援疆干部。我现在走着的,是父辈走过的援疆路。

1997年,从来没有到过新疆的父亲,作为组织选派的第一批援疆干部,离开家乡远赴新疆阿克苏地区挂职。那时候,“援疆”还是一项新出台的政策,很多人闻所未闻。父亲得到通知后,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告诉她组织派他去新疆工作。母亲在电话里竟听成了去“新乡”,爽快地同意了。回家后母亲才搞清楚,父亲要去的不是同在省内的新乡,而是远隔万里的新疆,当时就哭成了泪人。毕竟,那个时候很多人对这片广袤神秘的土地还知之甚少。就这样,怀揣着对未来的忐忑和家人的不舍,父亲和其他干部一起,走上了援疆之路。

从此,我们这个家庭就与南疆结下了不解之缘。23年后,我背起行囊,成为第十批援疆干部队伍中的一员,再次来到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更巧的是,父亲援疆的时候44岁,我也44岁,在同样的年龄来到同样的地方挂职工作,让很多知道此事的朋友们感叹不已。

在从乌鲁木齐飞往阿克苏的航班上,我的脸紧紧贴着舷窗,看着巍峨天山上绵延的积雪和湛蓝的高山湖泊,沉思了许久。离我上次来南疆看望父亲,已经过去了20多个年头,不知道阿克苏的大十字是否还人流如织?王三街的羊肉串是否还滋油飘香?塔里木河的水是否还蜿蜒流淌?还有,睡在我上铺的维吾尔族兄弟、毕业后在阿克苏工作的大学同学,是否还是当年的帅气模样?

带着这样的兴奋和向往,我开始了援疆工作和生活。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而陌生。阿克苏的多浪河公园已经绿波泛舟,阿拉尔这座兵团新城已经拔地而起,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就连我的维吾尔族同学和兄弟,也似乎发福了不少。太多太多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但依然没变的,是壮美辽阔的戈壁大漠,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乐观热情的人们。

变化也同样发生在我身上。以前来南疆探亲,是一个旁观者,现在自己在这里工作,完全是两种感受。援疆为什么?援疆做什么?援疆留下什么?这三个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肩负的任务和使命。所幸的是,有了之前对南疆的了解,我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迅速适应了环境、投入了工作。从涤荡心灵的屯垦纪念馆,到棉花绽放的百亩条田,再到机器轰鸣的纺织车间,三五九旅人的红色基因时刻激励和鞭策着我,让我从一名援疆人,成为一名兵团人。

共同的援疆干部身份也让我和父亲有了更多话题,增加了更多默契和理解。每次电话联系,父亲都会很详细地了解我的工作生活情况,我也会滔滔不绝地告诉他新疆的变化,向他倾诉体会到的酸甜苦辣。当我讲起阿拉尔“一红一白”的产业特点时,父亲动情地回忆他组织捐赠拖拉机、召开棉花贸易展销会的场景,告诫我工作一定要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当我想家或遇到困惑的时候,父亲就告诉我要克服困难、舍小家顾大家,鼓励我一定要多去基层,多和当地干部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同志交流、交心、交朋友,在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一次次的长谈,让父子亲情更近了。

2022年,父亲和母亲以探亲的名义,回到念念不忘的阿克苏。在机场接机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因为,2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新疆探亲,正是父亲在阿克苏接机,而现在,是儿子在同样的地点迎接他的父亲。父子见面的那一刻,我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父亲灼灼的目光似乎告诉我,这一刻他有多么激动和自豪。

探亲期间,我陪着父亲回到了他工作过的办公楼、住过的公寓、熟悉的广场和街道,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寻找过去的记忆。曾经与父亲一起工作过的老朋友们也闻讯而来,握手、拥抱、感动、欢笑,围聚在一起回味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是的,援疆不仅是一段难忘的工作经历,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共同奋斗,让我们收获了兄弟情、战友情,而这些又铸造成了心中的家国情。

我不知道同样经历父子援疆的还有多少,这或许只是一个巧合。但正是援疆这个光荣而又沉甸甸的词语,把一代代援疆干部、一个个援疆家庭与这片热土紧紧地连接到了一起,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代一代接着干,就一定能够不断开花结果。让我们传承前辈援疆人的炽热情怀,带着后方亲人们的殷殷嘱托,不负韶华、不负重托,走好每一段属于自己的援疆路。